电陶炉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陶炉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320万字合肥通史昨日首发在这里读懂合肥

发布时间:2021-01-08 19:23:56 阅读: 来源:电陶炉厂家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6月20日,《合肥通史》首发式暨“庐州讲坛”第108讲在市政务中心举行。《合肥通史》的编纂出版历时六年,共有6卷7册共计约320万字。在这里,您可以读懂上自远古、下至2011年底的合肥面貌。这是合肥文化建设上的一座丰碑,填补了合肥历史学科研究的空白,将在合肥发展历史进程中留下浓重的印迹。

合肥通史丛书立体书。

内容

展示上自远古下至2011年合肥全貌

《合肥通史》全书共6卷7册,分别为远古至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各一卷,当代卷上下两册以及人物卷,总计约320多万字。这些书里都写了什么?《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夏毓平进行了揭秘。

卷一远古至南北朝卷

本卷所述时限上自远古下至南北朝,分别叙述了今合肥市域范围内在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等不同时期的族群演化、行政沿革、经济发展、风俗递变等。

全书40多万字,突出梳理每一时期历史演变过程与文化发展特点,重点探讨与早期合肥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历史问题,考证史实概况,理清发展线索,揭示早期合肥历史之大貌,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和叙述早期合肥地区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的著作。

卷二隋唐五代宋元卷

本卷展示了从隋唐五代到宋元,将近800年间合肥地区历史概貌。隋开皇三年建置庐州,标志合肥作为独立政区已经形成,庐州从此成为合肥的代称绵延后世。历经唐五代至宋初的发展,庐州的政治、军事地位逐渐取代寿春,成为淮西地区行政中心。

宋元时期庐州经济持续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日渐突出。这一时期,大批饱学之士和仕宦游历庐州,推进了本地文化发展,一批杰出人物脱颖而出,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着辉煌业绩。

卷三明清卷

本卷在广泛占有和利用大量正史、方志、文集、报刊、档案、族谱、传记、笔记等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尊重学术规范,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按照时间顺序,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描摹勾勒了合肥地区在明清500余年间的历史发展轨迹、发展面貌和发展特点。

夏毓平表示,这一卷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明清合肥地方历史研究的某些学术空白,开拓了合肥地方史研究新的领域。

卷四民国卷

本卷时间跨度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合肥解放,全面论述了38年间的合肥历史发展脉络。全书近40万字,分别记述民国肇建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合肥历史概况,并专设章节叙述中共合肥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所述内容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言之有据,史料翔实,许多史料是第一次使用。

卷五当代卷(上、下)

本卷记述了从1949年1月合肥解放到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的62年间合肥发展历史。全书80余万字,分为上、下两册,是一部了解和认识当代合肥发展历程的最新著作。

上册起自1949年合肥解放止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客观反映合肥人民在建设新合肥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成绩与挫折、经验与教训。

下册记述了1976年到2011年,30多年间合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影响力提升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卷六人物卷

本卷收录了今合肥地区上自先秦下至当代的重要历史人物400余人,并依据其事迹与影响,遴选入传(含合传)者200余人。全书近50万字,以叙事为主,传表结合,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

他们之中,有的人风云际会,顺应历史潮流,站在时代前列;有的人浴血疆场,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而舍生取义;有的人锐意改革,开风气之先,致力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有的人重农宣教、清正廉洁、奉公守法,无愧官吏之楷模;有的人以杰出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思想文艺作品造福人民,服务社会。

幕后

耗时六年,凝聚数十位专家心血

《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合肥市档案局局长李尚才认为,地方通史是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记录和总结着自身历史,留下了许多史籍文献和文化遗存。不过,这些资料大多比较零星散碎,一直以来缺少一部权威性、系统性的通史著作。

20世纪末21世纪初,合肥市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盛世修史”的最佳时机和有利条件已经具备。

夏毓平透露,从2011年3月10日,合肥市委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编纂《合肥通史》。到2017年6月20日,《合肥通史》正式首发,期间一共耗时长达6年多。《合肥通史》凝结着省内外数十位史学专家的心血汗水和学术智慧。“直接参与编写的作者有35人,还有15位专家学者负责逐字逐句审读把关。”

2011年8月,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及时调整编纂方案,扩展合肥历史的地域范围。全书初稿完成后,利用一年多时间,组织3次大规模征求意见和学术审读,先后消化、吸收来自县市区、市直部门和地方文史专家意见建议1000多条。

不少话题在争论中达成共识

79岁的苏士珩是《合肥通史》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当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告诉记者,各地编纂地方志的情况不少见,但是目前国内编纂城市通史的却还不是很多见,主要就是因为编纂通史的跨度长,需要的史料特别多,耗时长、难度大。而合肥市在6年前确定要编纂一部通史,这是需要很大决心和勇气的。

苏士珩全程参与了《合肥通史》的编纂过程,对于其中的过程他记忆犹新。2012年,第一次学术委员会论证《合肥通史》框架结构、学术规范,第二次会议是对各卷编纂提纲进行论证。2013年3月第三次会议,对学术审读进行分工,责任到人;7月第四次会议,集中反馈学术审读结果,讨论吸收社会各界审读意见,研究修改方案。2015年,学术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集体审读修改后的书稿,并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再次研讨。

“无论是编写的作者、还是审读的专家,都非常认真负责,让人印象深刻。”苏士珩透露,大家在编写过程当中都非常坦率,尤其是一些关于历史上没有统一认识的话题,比如“有巢氏”等,都是在争论中达成了共识。苏士珩认为,《合肥通史》编纂发行,对其他城市也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特色

坚持“不隐恶、不溢美”的优良史德

作为合肥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重大工程,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安徽省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320万字的《合肥通史》到底有着怎样的特色呢?

夏毓平透露,在《合肥通史》编纂过程中,大家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反对自我夸耀、任意拔高的非科学倾向;反对因编者的个人偏爱而抑此扬彼、因实用所需而断章取义的不负责任态度;反对脱离特定历史背景,而用现代眼光去苛求古人的非历史主义做法。

“尊重史实,公正持论,不隐恶、不溢美。”这一直是大家编纂《合肥通史》的正确态度,也是一种优良史德。大家对合肥历史上的成就和发展中的特点做到秉笔直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处理和评价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书写历史。

在编排体例上实现创新突破

夏毓平表示,通史注重的是一个“通”字,讲究的是贯通一体。而《合肥通史》在编写思路和体例上,既秉承传统又不失创新。

《合肥通史》分为六卷,前五卷遵循通史编写的传统体例,以历史时段为纲,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史实为目,采取章、节、目三级标题法进行编排,系统梳理了上至远古下迄2011年合肥历史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合肥地区几千年来延绵不绝的文明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第六卷“人物卷”,是前五卷的重要补充,共收集了400多位合肥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夏毓平认为,“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合肥历史全貌,这是《合肥通史》在编排体例上的创新突破。”

这部通史具有浓郁的“合肥味”

合肥地处南北要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合肥人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许多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曾在这里发生,许多影响久远的风云人物曾从这里走出。为此,编纂《合肥通史》必须要突出合肥特色。

各卷主编和编写人员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以及民风习俗等多角度入手,梳理合肥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述论不同历史时期合肥在全国背景下和江淮区域内所处的历史地位,揭示合肥历史发展演变和兴衰交替的内在规律,展示合肥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历史价值,挖掘合肥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邃意蕴。

在书稿征求意见和审读过程中,不少人认为这部通史具有浓郁的“合肥味”,集中展现了合肥厚重而精彩的历史风貌。

同步出版专题丛书成果丰硕

为了让大众更好地领略《合肥通史》的精华,此次编委会还组织编写了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合肥通史简明读本》,共计32万字。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通史》编纂从专题研究起步,还将收录相关专家学者收集整理的珍贵资料和研究合肥的最新成果。

这些成果都以“《合肥通史》专题研究丛书”形式结集出版,从2012年12月至2016年5月,先后出版专题研究丛书6本。分别为《李鸿章与淮军》、《图说合肥城市记忆》、《秦汉魏晋时期合肥史研究》、《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巢湖诗话》、《合肥旧志研究》。

意义

具备“存史、资政和育人”三大功能

盛世修史是中国的传统,而《合肥通史》编纂的目的和意义绝不仅仅是修史而已。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合肥通史》学术指导委员会顾问卜宪群表示,《合肥通史》具有强调“存史、资政和育人”三大功能。

《合肥通史》是一部城市史,也是一部区域史。卜宪群认为,通史系统梳理了合肥境内自远古人类起源至当代的历史全过程。不仅把合肥行政建置体系基本脉络梳理出来了,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等各方面也立目有序,保存了合肥的历史面貌,这是一大贡献。

这部通史系统收集整理了各类资料,使合肥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据可查,有史可依。政府各部门的决策都可以从中寻找各类基本的历史资料与信息。这部专著中阐述的所有历史史实,能够准确地为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支撑。

合肥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遗存众多,文化灿烂。卜宪群表示,阅读完这部通史,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可以从中增强对合肥的热爱,可以加深对合肥历史的思考,可以树立今天合肥人的文化自信。

-相关新闻

合肥在古代就是“都市圈”

大气包容的文化特征从未改变

《合肥通史》首发式之后,安徽省政协常委、《合肥通史》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陆勤毅在庐州讲坛上为大家作了《铭记历史继承传统再创辉煌》的报告。在他看来,合肥处于中华文明进程重要节点,一直以来大气包容的文化特征没有改变。

合肥处于中华文明进程重要节点

陆勤毅认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每个地方都可以说“自己处在南北东西交流的中心点上”。但是,要看这个“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只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才能称之为“重要节点”。合肥就是这样的地位。

历史典籍对合肥区位评价“襟江带淮”,“吴头楚尾”等。而陆勤毅又用了“连贯东西、融汇南北”这样八个字。

陆勤毅认为,无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的角度而言,合肥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都处于重要的节点上。

合肥是中国早期人类生活和原始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比如,巢县智人、巢湖望城岗旧石器、庐江旧石器,都为探索人类起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合肥与寿春自古形成“都市圈”

在陆勤毅看来,“合肥是中华文化南北东西交流的重要平台。”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合肥在中华文明形成、交流、融合、发展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夏商以后的各个历史时代,合肥都继续发挥同样的作用。

目前,合肥、淮南等城市正在打造合肥都市圈。您是否知道,在古代合肥和寿县就已经是“都市圈”了?陆勤毅透露,在战国晚期,楚国迁都寿春(今淮南市寿县县城),合肥因离寿春较近,又有很好的基础,加之楚都向南必经合肥,多种原因成就了合肥与寿春成为“都会”。

大气包容的文化特征没有改变

“合肥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为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做出了贡献。”通过对合肥历史的全面了解发现,在各个历史阶段随着环境变化、人口迁徙,合肥地区历史文化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合肥文化,大气包容的特征没有改变。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合肥地区或主动或被动地与来自南北东西的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合肥文化总能在此过程中吸收周边文化的积极因素为己所用,促成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合肥文化在包容中丰富,更在包容中实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消失的那些难以忘怀

大畅想之地球重生故事

我心中的社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