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陶炉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陶炉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最后的丹江渔民

发布时间:2020-07-13 16:17:12 阅读: 来源:电陶炉厂家

渔民王太政和妻子在拆除网箱现场。

因为南水北调工程,南阳淅川丹江口库区两年完成移民16万多人。

为了保水质,如今淅川万户渔民也将收网上岸,从此告别渔民生活。

从号召养鱼到取消养鱼,淅川人正经历痛苦的抉择。

王太政的伤感

3月29日上午,王太政在淅川县香花镇南山片区水库的岸边忙着收拾网箱。早在两天前,他就开始动手拆除用了13年的养鱼网箱。

“养了十来年鱼,这两年开始上规模见效益了,但又要拆了。”说到拆除网箱,王太政的眼圈红红的。临近中午,太阳光已经有点晒人,王太政还穿着厚外套,嘴唇也被水风吹得干裂,蓬乱的头发下是一张憔悴的脸。

37岁的王太政是香花镇东岗村人,因为在江边住,家里的耕地很少,这些年收入全靠养鱼。他从2001年的10个网箱起步,2012年发展到了100个网箱,今年增加到近300箱,成了村里的养鱼大户。

“去年挣了100多万,又全部投入网箱了,现在一拆啥也没有了。”王太政说,得知网箱必须要拆除时,妻子在家哭了好几次,她说这些年的辛苦白费了。王太政育有三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3岁,还有60多岁的父母亲,一家人生活负担很重。

最令王太政伤感的是,网箱里养殖的20万尾鲌鱼是前年底才投放的,这种鱼价格贵而且好卖,但生长慢。当初王太政花了20多万元购买鱼苗,本指望靠这批鱼大挣一笔。“鲌鱼要长三年才能卖上好价,现在才长到一斤多,市场上就几块钱一斤,卖了根本不划算。”

按照拆除计划,王太政可以保留60个网箱收纳暂时没卖掉的鱼。从今年春节前到现在,他一直忙着联系卖鱼,没卖完的还可以先养一阵子,但今年10月是最后的拆除期限。

王太政说,养鱼看似挣钱,但投入也很大,建网箱、买鱼苗、买饲料花费都很大。“这些年一直在不停投入。”他家为养鱼还建有两座冷库,先后买了两台货车和大小渔船四艘,总共花费了差不多100万元。“这些投入都打水漂了,除了货车能低价处理一下,冷库和渔船根本没人要。”对上岸后的生活,王太政还不知道该咋办。

毕怀伟的梦想

3月28日,淅川县水产局职工毕怀伟请人帮忙拆除自家的养鱼网箱,没想到的是,拆除过程中两个工人摔伤了,一人锁骨骨折,一人头部划伤缝了6针。这个意外让毕怀伟焦头烂额,他一边去医院照看病人,一边还要继续拆掉河里的网箱。“这一周我没睡过一天好觉,瘦了十来斤。”

年近40岁的毕怀伟虽然是水产局的职工,其实10多年前就下岗自谋生路。淅川水产局曾经有13家企业,都陆续停产。下岗后的毕怀伟从事熟悉的养鱼工作,从2002年开始,他在丹江口水库开始建网箱,从10多箱起步,到2010年发展到了100箱,现在已经有了230箱。

“最近三四年才看到效益,但刚挣钱又要拆除,我心里确实很不情愿。”毕怀伟说,2010年他贷款40万元,现在还有10万元没还清。不让养鱼了,他不知道剩下的贷款该怎么去还。

毕怀伟养殖的是草鱼、鲶鱼等普通的鱼种,鱼产品的损失还不是太大,但当初建网箱的价格贵,按照现在每个铁架网箱1000元左右补贴,200多箱只能补贴20多万。“除去贷款,还有拆除费用,给摔伤的工人看病用,最终几乎不剩下什么钱。”

毕怀伟还有一块心病,他至今没有住房,现在住的两间房是水产局原来的生产房。房子不仅破旧,所有权也不属于他。他以前养鱼的时候多数住在河边的看护房里,现在不养鱼了,回来住哪里都成问题。

毕的妻子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卖点烟酒零食,顾客多是附近渔民。待网箱全部拆除,小卖部恐怕也无人光顾了。

“我爹就是水产局的老职工,一家人都靠这里生活,不让养鱼都不知道该咋办了。”毕怀伟蹲在家门口,显得很无助。因为离学校远,他家两个孩子在学校住校,每年生活费、住宿费需要两万多元,对他是不小的负担。

“国家对移民有很好的安置政策,我们渔民也是为南水北调做奉献牺牲的,是不是也应该得到救助。”毕怀伟希望能够建个房子,对他而言,上岸后有房子住是最大的梦想。

“取缔网箱养鱼后,县水产局的职工将雪上加霜,一部分职工成为无土地、无技能、无住处的‘三无’人员,安置压力很大。”淅川县水产局办公室主任刘德中说,县水产局在发展养殖业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历史包袱重,原有房屋破败倒塌,下岗职工大部分外出谋生,还有300多名职工无房住、无生活门路,长期吃住在网箱上。

渔民们的担当

王太政、毕怀伟是淅川渔民中的普遍缩影。为了确保水质,淅川8000余户2.8万人将告别以渔为业的生计。

香花镇刘楼村的张小伟如今在镇上开了家鱼庄农家乐,他从1998年开始网箱养鱼,一直维持在40多箱的规模,这次也要拆除。

“别看我网箱损失不大,但我的渔船损失可大了,70多万元买的大渔船漂在江边晒太阳。”张小伟去年买个130多吨的渔船搞渔家乐,当年5月1日开业,6月23日就关门,原因是因为餐饮排放会污染水质。

张小伟还是个卖鱼经纪人,联系有很多客户。“现在不让养鱼了,我也就没事干了,全家以后就只能指望这个饭店。”

3月30日,在香花镇的水库边,记者还见到了徐强章、徐海飞、徐海炸父子三人,他们在江边打鱼养鱼已经几十年了,全家三代人都靠渔业为生。“再过一天就到了禁渔期,往年禁渔时,我们还在船上养鱼,现在不让养了,只能上岸。”

父子三人都是各自从十几岁吃住都在船上,每天的工作就是捕鱼养鱼。徐家父子每天出没丹江的身影已经为附近村民所熟悉。而今,这副渔舟唱晚的景象恐怕要消失了。

从移民远迁到渔民上岸,淅川人为南水北调牺牲奉献了太多。自今年2月底网箱拆除正式开始,目前已完成总任务的80%。一户户渔民默默地拆掉了养家糊口的网箱,不讲代价,不计得失,只希望一库清水早日北送。

老城镇险峰村支书李九文率先拆除自家的40多个网箱,在他的带动下,全村20户渔民的网箱很快就拆除完毕。香花镇洋河村支书赵有强在南阳住院治病,一做完手术就连夜赶回淅川。第二天,不顾疼痛便投身到工作中,一心让网箱早日上岸。县移民局抽调的干部李国华由于劳累过度,突然晕倒在指挥部,醒来后嘴里还念叨着拆除网箱的事……

52岁的刘明瑞是仓房镇党子口村人,她是该村网箱养鱼第一人。十几年间,网箱数量由不足10个发展到目前的280个,成了全村网箱养鱼第一大户,年产值百万元。

春节前,当包村干部向她宣传拆除网箱的政策时,她还直摇头,说啥也不同意。后来,得知了网箱养鱼造成的水质污染危害,态度慢慢发生了变化,最终决定卖掉网箱里的鱼,腾出空箱及早拆除上岸。“拆掉网箱就断了财路,说实话真是舍不得,但污染水质的事咱干不得,南水北调是大事,我们不能为了小利坏了大事。”

据了解,淅川县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为渔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帮助其再就业。

延伸阅读

2万人受损,2亿人受益

“拆除取缔网箱养鱼,淅川有2万多人受损失,但受益的是南水北调沿线的2亿人民。”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说,取缔网箱养鱼是一种主动担当。“今年10月份调水就要开始了,国家为此投资了几千亿元,我们不能等调水的时候发现水质有问题。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淅川老百姓承担了历史责任。”

取缔网箱,对淅川人来说是痛苦的抉择。上世纪90年代末,淅川曾大力号召发展水产养殖业,动员全县干部对口扶持群众养鱼。如今,全县沿库群众80%以上的经济收入来自网箱养殖。县境内共有网箱41729箱,涉及养殖户8000余户2.8万人,水产品加工户300余户。2013年,实现产值15.8亿元。

“网箱养鱼是个不断投资的过程,养殖户都是逐步发展壮大,这些年挣的钱基本都投入到了新建网箱中,现在一下子拆除,等于之前10来年都白干了,渔民损失很大。”淅川县水产局负责人说。

清理网箱的过程是痛苦的,不止一位县领导说,看着老百姓不讲代价地拆除自家网箱,他们心里都挺难受。为了让养殖户减少损失,县财政通过贷款方式筹措资金1亿元,设立取缔网箱养鱼财政奖补资金,但这些根本不足以弥补渔民损失。

按照当地的测算,1亿元财政补贴尚不够支付网箱建设成本,鱼产品的损失,渔船、冷库等配套损失,渔民转产转业成本,所需费用至少在8亿元以上,淅川县财政根本无力承担。为此,他们期待多方的支持。(记者 陈辉)

牡丹江职业装定制

沧州工作服订制

湖北工服定做

武威定做工服